模具技术专家申长雨当选河南最年轻院士

2009-12-08 10:08:07 来源:模具网   
核心摘要:12月4日下午,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对外公布。35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中,包括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之前的12月2日,河南省农科院的

12月4日下午,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对外公布。35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中,包括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之前的12月2日,河南省农科院的动物免疫学和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专家张改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继2003年我省在两院院士推选上各有斩获后,我省又一次在同一年当选两名院士。

院士增选日趋年轻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今年增选院士趋向年轻化,新院士平均年龄为54.1岁。“60后”占到11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曦仅42岁。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说,今年院士的推选更加注意优化年龄和学科结构,更加关注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系统性创造和重大实际贡献、符合院士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更加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院士候选人,更加关注在工程技术和临床医疗科技创新中做出实际重大贡献的院士候选人,重视考察候选人的实际贡献以及科学道德和学风情况。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选“宁缺毋滥”。按规定,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今年仅有35人当选。申长雨教授所在的技术科学学部有效候选人47位,有27位进入第二轮评审,最终有7位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这35人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最终选出,其间经历了从296名有效候选人到145名初步候选人、再到最终名单的过程。

他是“60后”院士的一员

在今年新当选的年轻院士中,46岁的申长雨是其中一位,他的年龄在技术科学学部7位新院士中处在倒数第二,在今年全部当选院士中并列倒数第四位。他也由此成为河南省目前最年轻的院士。申长雨与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改平同为“60后”。本报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对申长雨有过多次的接触,他年轻有为,待人也十分诚恳,做事认真,为人谦虚。

申长雨出生于1963年6月,17岁那年从南阳考入大学。凭着天分和努力,之后的10年间,他一口气获得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士学位、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硕士学位、计算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0年7月,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家乡河南,在郑州工学院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短短两年里,由他和几位教师成立的学校模具研究所便成为省级研究中心。1993年,经过6轮专家评审,他带领组建了总经费近6000万元的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这也是我国首批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4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

他现任郑州大学校长,还担任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化工学报》、《中国塑料》、《工程塑料应用》、《模具工业》、《塑料》等学术期刊编委职务。

他的方向,使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更加定量化、科学化

说起申长雨,就不能不说他研究的领域--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模具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工业之母,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塑料和橡胶制品不仅被广泛用在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等国家支柱产业,而且在国防、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其体积消耗量已超过钢、铜、铝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发展很快,模具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产值已达500亿元,但一些高、精、微结构功能制品和新材料应用问题没有解决,高档塑料模具及高附加值的橡塑制品还主要依赖进口。

如何使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建立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实现对模具的优化设计和成型过程的精确控制,是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领域的“瓶颈”问题,也是我国能否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问题之一。

20多年来,申长雨教授围绕着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中的一些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早在1987年读博士期间,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灵敏度分析理论应用于注塑模冷却系统的分析和优化设计,构建了注塑模冷却系统灵敏度分析的边界积分方程,开发出了面向实际模具设计的灵敏度分析程序。

1990年博士毕业后,在原郑州工学院建立了模具研究所,他开始对注塑成型充填、固化、残余应力等过程的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开发了注塑成型充模/保压、冷却、翘曲变形等过程的数值模拟软件,上述研究工作使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更加定量化和科学化。作为第一完成人,相关成果获得了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的研究,对塑料成型过程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

为揭示成型过程中微结构的演化规律,预测和调控制品的结构和性能,申长雨对塑料成型过程中复杂流场和热场作用下微结构的生成和演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机理分析,系统研究了工艺条件、模具结构对不同材料注塑成型中结晶形态和结构、纤维取向和分布、共混体系相形态和分布等微结构的影响。

同时,为实现成型工艺控制和模具结构设计的最优化,他开展了基于模拟的模具优化设计、成型工艺和制品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发展了高效实用的塑料成型工艺控制、塑料模具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作为相关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他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的实践,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出突出贡献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9月27日16时34分,我国航天员首次身穿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走出船舱,实现中国人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在发射现场的特邀嘉宾中就有申长雨,他是代表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研究团队中的一员站在这里的。

2005年1月,在橡塑模具研究中屡创佳绩的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中心进入到解放军总装备部的视野。经过考察,航天员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的研制工作交给了他们。作为学术带头人,申长雨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毫无条件地承担起这一国家任务。#p#分页标题#e#

经过近三年多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中国制造的面窗通过验收。这个高抗冲击性、高光谱透过率、能对300℃温差“说不”的面窗产品在航天城进行了全方位的实验,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航天要求。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也为此获得了2008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他的荣誉,让他感到一种更大的责任和动力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申长雨奋斗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多年来,他相继主持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攀登计划、航天计划、“863”计划、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6本,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收录120余篇。

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93年,他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4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经过20余年的努力,申长雨教授从零开始,逐步发展,形成团队。作为学术带头人,以塑料成型和模具技术为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他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如今,他培养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百余名。除了行政事务,他的节假日几乎都和实验签订了“合同”。

当选院士后,申长雨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谦虚。他表示:“这次能够当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的培养和时代提供的机遇,也是前辈、师长、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支持和团队合作努力的结果。对我来说,当选院士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责任,意味着我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会以这次当选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虚心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努力做出新的成绩。”

新院士中还有4位河南籍

在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除了在河南工作的申长雨和张改平,目前已知的还有4位是河南籍。

其中,47岁的王光谦此次当选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申长雨同在技术科学部。王光谦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南阳镇平人。1982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是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他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参加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试验,为1994年7月三峡工种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他带领课题组,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

1963年1月出生的刘炯天当选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46岁的他是南阳内乡人,长期从事微泡粒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研究,为我国难选煤脱硫降灰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煤炭与矿物加工学科年轻学术带头人之一,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1947年12月生于河南济源的翟明国,是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3年3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周卫健,籍贯是河南南乐,是一位女性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意思的是,在新当选的河南籍院士中,南阳籍的占了3个,分别是申长雨、王光谦、刘炯天,他们的当选也让南阳——“河南院士之乡”的匾额擦得更亮。据统计,南阳籍的“两院”院士已有17位,约占河南籍院士总数的1/3。17位院士中,就包括“父子院士”杨廷宝与杨士莪、“兄弟院士”冯友兰与冯景兰。

在豫专职院士已有17人

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表示,申长雨教授和张改平研究员分别当选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也充分说明我省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科协等单位启动实施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其中,“中原学者”计划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选拔培养我省的院士后备人才。这次当选院士的申长雨和张改平都是我省首届“中原学者”。目前,我省已开展了三批“中原学者”的评选工作,共评出“中原学者”10名,计划到2010年共选拔15名“中原学者”进行重点培养。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央驻豫单位在内,在我省工作的专职院士人数已有17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长期在河南工作的两院院士超过100人,而不定期来河南交流考察访问的每年超过300人次。

17位专职在豫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郑州大学的霍裕平、钟香崇、吴养洁、申长雨,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的陈俊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高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铁隧道集团王梦恕,郑州烟草研究院朱尊权,黎明化工研究院李俊贤,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周丰峻、顾金才,信息产业部第22研究所张明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王家耀、邬江兴、许其凤,平煤集团张铁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改平。

关于申长雨院士

申长雨教授是我国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他出生于河南南阳,现任郑州大学校长、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申长雨长期致力于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他发展了注塑成型充模/保压、冷却、翘曲等过程的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及高效实用的塑料成型工艺控制、塑料模具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主持研制出了高抗冲击性和高光谱透过率的“神七”航天员出舱服面窗制品。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p#分页标题#e#

下一篇:

第三届 CHINAPLAS x CPRJ 塑料回收再生与循环经济论坛暨展示会

上一篇:

常州模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