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最缺什么人才

2006-09-18 23:54:00 来源:模具网   
2005年10月,国家级专业人才研究机构———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落户嘉定,嘉定自此成为国内汽车人才研究的又一个“中心地带”。在研究会负责进行的《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开题仪式上,嘉定区人事局局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表达了汽车城对人才的渴求:“我们不缺土地,不缺资金,缺人才,尤其是缺围绕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

  “汽车人才”的内涵是什么?并不仅指汽车制造方面的相关人才,而是包括汽车生产制造、汽车服务、汽车体育、汽车博览等整个汽车产业链上的相关人才。2006年,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是绝对需求量依然强劲。智联招聘高级猎头顾问认为,今年汽车行业的人才市场可以用“很火”来形容,在汽车公司以及相关行业中,中高级经理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在稳步提升,此外研发、营销、高级技能等人才同样有很大缺口。

  四类汽车产业人才严重紧缺

  管理:复合背景职业经理人走俏

  智联招聘高级猎头顾问徐和香认为,和其他行业相似,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是现代汽车行业必须具备的人才之一,而目前国内非常缺乏这方面人才。这种人才一般会有两个要求,必须有至少3到5年的工作经验和复合背景,而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最为走俏。

  销售:从应届生入手建立高素质团队

  汽车行业中研发和营销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板块,而后者的意义更为直接,但目前国内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据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科科长赵耀平透露,在学校社团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活动能力强的应届毕业生肯定会在汽车企业招聘营销人才的时候脱颖而出。汽车行业是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才智力支持的产业,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要求汽车企业从应届毕业生入手建立一支专业化而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营销队伍。

  研发:急需高素质工程师

  徐和香认为,目前大部分汽车企业的研发中心都不在中国,国内仅处于仿制阶段,所以国内对汽车研发人才的需求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内企业对自主品牌开发的日益重视,研发人才必定走俏,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来满足这个需求。据相关统计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中,汽车研发人才一般都占到技术人才3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所以随着自主研发的热潮兴起,高素质的本土工程师队伍呼之欲出。

  生产:高技能人才队伍仍需扩大

  据统计,国外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工队伍的4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3.5%。赵耀平表示,目前国内现代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缺口较大,因为国内工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现代化设备,基本无法适应产业设备的升级换代。而汽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汽车维修、零配件等产业都需要一批高技能的产业人才,比如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在80万人以上。

  研发能力薄弱和人才短缺是软肋

  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汽车人才的矛盾是:一方面我国大部分现有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汽车技术管理人才相当匮乏。

  曾经有一段时期,一些民营企业曾经凭借灵活的运作机制和充分的激励机制,从全国各地主要是国有汽车企业中,挖掘吸引一批汽车技术管理人才,但目前这种方式逐渐步入困境。当前,汽车产业面临高级汽车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和汽车产业普通技工培训较难的发展瓶颈。长远来说,汽车产业的竞争主要依靠产业集群的优势,而产业体群的优势则是人才队伍和研发工作能否有力支撑的结果。这位负责人说要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加强研发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平台。加强与大专院校合作,构建共享的自主研发平台,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展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形成整车企业与本地零部件企业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大力提升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研发效益。二是突出重点。积极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对于一些汽车产业研发能力建设十分关键的项目、设备等要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大力扶持。三是外引内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汽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要制定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产业工人培养,建设汽车专业学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辟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适应汽车产业对各类技工的需求,在培训过程中要把本地劳动力培训作为重点,提高本地劳动力从事汽车产业相关工作的适应性,解决失土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升区域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打造汽车人才培训,交流,研究和集聚的平台

  作为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所在地,上海市嘉定区的条件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在嘉定区“十一五”人才规划中,记者看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开展“百千万”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即“培养100名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1000名具有行业领先技术的高技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1万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汽车产业人才。”此外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第三届 CHINAPLAS x CPRJ 塑料回收再生与循环经济论坛暨展示会

上一篇:

哈尔滨动力设备有限公司与一重集团强强联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